蕩漾的建節水、青翠的山林、金黃的稻穗、整潔的村莊,走進萬村鄉,一幅生態共富的美麗鄉村畫卷便映入眼簾。
自今年開展大抓基層年活動以來,萬村鄉積極創新鄉村治理模式,依托“黨建強鄉、生態立鄉、文化興鄉、產業富鄉”,不斷提升帶動力、凝聚力,努力實現“落后鄉”的華麗蛻變。
黨建強鄉,夯實“紅色堡壘”
打造黨建品牌,讓鄉村底色“紅”起來。萬村鄉積極傳承紅色基因,進一步豐富“萬村紅”特色黨建品牌,提出“萬村六紅”,努力做到“經濟發展紅、基層黨建紅、社會治理紅、民生事業紅、鄉村振興紅、干部隊伍紅”,通過品牌建設,煥發基層黨建活力、破解鄉村治理瓶頸,為萬村各項事業發展保駕護航。
黨建引領跑出鄉村振興“加速度”。從防洪河提、交通路網、污水管網、高標準農田,到文化禮堂、休閑健身廣場、文明實踐活動中心等建設,再到溫泉小鎮、美麗集鎮、未來鄉村示范點的建設……民生項目接力鄉村建設的重點工程,萬村鄉“顏值”和“氣質”不斷提升。
新任萬村鄉黨委書記吳華飛說,鄉村兩級是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,上連黨心、下連民心,肩負著強一方經濟、富一方百姓、保一方平安的重要職責。把百姓間的矛盾化開了,問題解決了,百姓的信任感自然就回來了。
制度立鄉,解鎖“善治密碼”
“少數人靠覺悟,多數人靠制度?!敝贫却蠹叶?、大家守,以制度立鄉,以規矩管人管事,“規則治鄉”成為萬村鄉治理的鮮明特色。
健全內部機制,夯實鄉村治理“最牢基礎”。完善督查推進機制,以強化目標管理為核心,將任務細化量化、層層分解,確保事事有人管、有人問。強化工作的督查推進,把督查融入工作落實的全過程,加大現場會辦和督查推進力度,形成“每周匯報、每月督查、季度觀摩、年終評比”機制。優化考核評比機制,堅持實績業績導向,同時,堅持把考核結果作為衡量干部能力、評價干部政績的重要依據。
堅持共建共治,打造鄉村治理“最強隊伍”。萬村鄉以主題教育為契機,大興務實之風,創新百名干部進課堂,講解政策法規;千名黨員進網格,化解矛盾糾紛;萬名群眾進現場,破解發展難題等“三進三解”工作機制,組建村民微信直達圈,定期開展“敲門行動”,切實解決“三留一困”實際困難,讓“數據多跑路、群眾少跑腿”,全面提升服務群眾工作效率,打通鄉村治理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文化興鄉,涵養“文明鄉風”
在萬村,每個村民都有一份“門前三包”責任牌。明確掛點領導為“門前三包”總負責人,村干部為管理責任人,戶主為主體責任人。通過“服務—監管—執法”三級體系,形成“門前三包”常態化、系統化管理模式。
萬村鄉高度重視環境衛生整治工作,重點督促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抓實、抓細,主要領導親自盯,分管領導整體推進。按照“邊整治、邊宣傳、邊引導”的工作思路,以村黨支部、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載體,線上利用微信群、公眾號,村務公開欄等多種形式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宣傳。每月對各村、各組環境開展比武檢查和綜合考評打分并表彰,并廣泛開展“文明家庭”“最美家庭”“星級文明戶”等評選宣傳活動。同時,萬村鄉還以增強基層社會治理效能為發力點,緊盯人居環境整治薄弱環節,創新工作思路,提出“3331”十大行動方案,通過三清除、三整治、三規范、一拆除,在全鄉范圍內掀起了一陣環境衛生整治熱潮。
產業富鄉,激活“共富引擎”
“我們萬村紅品牌的農副產品品種又增加了16種,散戶挑著擔子把產品帶來,大戶我們直接上門收購,再通過直播帶貨、展示臺、智慧農產品平臺,半個月基本可以售空?!比f村紅品牌負責人祝河英說道。
萬村鄉本土品牌農副產品之所以可以“出圈”,離不開德興市委、市政府對本土品牌的大力扶持和對農業品種培優、標準化生產提升的重視。截至目前,萬村紅農業發展合作社累計銷售額近120萬元,比2020年底合作社成立之初增長了40倍。
蘊藏在綠水青山間的溫泉資源也成為了萬村綠色發展中的新引擎。萬村鄉把抓好溫泉康養旅游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,搶抓‘溫泉小鎮’發展機遇,依托本地溫泉龍頭企業,大力發展溫泉養殖、生態觀光、休閑康養有機融合的“溫泉+”產業鏈條,全面打響溫泉品牌,努力將“溫泉小鎮”打造成德興休閑康養的“后花園”。
萬村鄉還充分挖掘紅色文化,創新探索“紅色+研學+溫泉”的路子,立足“小而精”的標準,一方面深入挖掘背后的紅色故事和紅色人物,夯實紅色旅游基礎;另一方面推動紅色旅游與現場研學融合,將紅色資源與人文、溫泉資源串珠成鏈,紅色引領、古色添彩、綠色輝映,吸引了本地和外地師生紛紛前來研學培訓。
從“萬村鄉”到“溫泉小鎮”,從“一村富”到“村村富”,萬村鄉探索片區化組團聯動發展模式,通過資源共享、產業共謀、項目共推、品牌共育,集約發展要素,帶動了全鄉的共同富裕。